西方难以复制:是秦朝“书同文”,奠定了汉语的千年优势
掌握大约3500个常用汉字,就足以让我们读懂绝大多数现代文章,甚至理解“人工智能”“量子物理”这类复杂概念,这一语言能力的背后,是一段跨越两千多年的文字演进故事。[得意]
掌握大约3500个常用汉字,就足以让我们读懂绝大多数现代文章,甚至理解“人工智能”“量子物理”这类复杂概念,这一语言能力的背后,是一段跨越两千多年的文字演进故事。[得意]
剧组停工两周,每天烧掉三十万港币,高层放话:再不开工就腰斩。古天乐躺在医院挂点滴,脸凹成勺子,监制冲进来把合同拍在床头:你签不签,不签我就去找吴奇隆。三天后,古天乐拔了针头回片场,第一句对白不是剧本里的,是他自己加的:老子死过翻生,看谁还敢拦我。
但历史上有不少王朝,连“二世而亡”都没做到,直接在一代君主手中就宣告终结。这些王朝为何如此短命?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规律?
把今天的超市标签全撕掉,一斤米突然变成600克,一升牛奶只剩770毫升,你还没走到收银台就想报警。战国商人每天都在这种“标签被撕”的世界里跑长途,稍不留神就被“短斤缺两”反杀。
一说起打匈奴,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卫青、霍去病,觉得是他俩把匈奴打服了。可你知道吗?真正从根源上解决匈奴之患的,根本不是这两位。
其实我一直觉得,历史不该是一个孤立的学科,而应该综合其他学科一起学习,才能真正读明白历史。反倒是专门看一些碎片类的历史图文,很容易“走火入魔”——比如我的一个读者自诩自己看了很多历史类图文,但却压根分不清周朝时期,天子和诸侯的区别,甚至还给我留言表示周赧王是一
这句震耳欲聋的呐喊,伴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,响彻了公元前209年的大泽乡。
“在秦朝抓出轨丈夫无罪?汉朝单身要交 5 倍税?” 抖音博主穆糖纯盘点的古代历朝奇葩规定,看完直呼 “幸好生在现代”!从秦朝 “哭就抓你” 的硬核,到清朝 “禁结拜” 的较真,每朝都有让人哭笑不得的规矩 —— 咱来逐个拆解,看看你能撑到哪个朝代(来源:《秦律》
更别提打仗了,今天赵国打魏国,明天楚国偷袭韩,后天又被秦国反杀……
喜欢祥瑞文化的中国人,最爱的文字之一,就是“喜”字。《说文解字》讲“喜”字:“喜,乐也。从壴从口。”《说文解字》来自东汉时期,是第一部字典,但喜字,从甲骨文时代就有了记录,并且写法基本没有大的变化,一直保留着象形的特点,字面信息很明显——上面一个壴,下面一个口
说他是“千古一帝”,那是因为他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,第一次让“大一统”这个概念成了现实。他搞的书同文、车同轨、统一度量衡,还有郡县制,哪一样不是影响了中国后面两千多年的大事?
从秦始皇扫六合建立首个中央集权王朝,到溥仪退位终结封建帝制,2200年间的华夏大地,见证了无数帝王的兴衰更迭。他们或开创盛世、或沦为昏君,或在乱世中挣扎、或在安稳中沉沦,共同编织了中国古代史的壮阔画卷。今天,我们就按时间线梳理这份“帝王清单”,看看不同朝代里,
提起中国历史,“上下五千年”的厚重总让人望而却步。但要论哪个王朝最“横”,其实不用翻大部头——咱们用军事、疆域、影响力、经济、人口这五大“硬指标”一卡,最强的5个王朝立马浮出水面。今天就用最鲜活的故事,带你看清它们的实力排位,从第五到第一,个个都有让人拍案的底
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国运趋势呈现出周期性的兴衰交替,其背后是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。
秦朝:中国首个大一统封建王朝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以“中央集权”为核心的大一统封建王朝,前221年由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,前207年因暴政引发农民起义而亡,仅存续15年。虽国祚短暂,却以空前的制度创新(如郡县制、统一度量衡)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王朝的统治框架,
秦朝的统一,标志着战国时期纷争的终结,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篇章。而在这场历史巨变中,李斯作为秦朝的重要谋士、政治家和制度设计者,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从战国末期的谋略策划,到秦朝的制度创新,他的一生既是智慧的体现,也是制度变革的见证。李斯不仅
打开历史长卷,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定号"皇帝",到1912年溥仪下诏退位,2200多年间共有422位帝王登上权力巅峰。他们或开创盛世、或葬送江山,或勤政爱民、或荒淫误国,每段帝王史都是王朝兴衰的缩影。今天用新朝流笔法,带你速览这份沉甸甸的帝王档案,看透皇权背
在岁月的长河中,人生恰似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漫长旅程。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,追寻着心中的理想与目标。而真正智慧的人生,就如同在紧绷与松懈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,宛如一幅细腻的画卷,在动静相宜中展现出独特的韵味。
要聊秦汉之交的那段往事,就绕不开史学大家田余庆先生的一个判断。他用两句非常经典的话,精准地概括了秦末汉初的时代风云,那就是:“非张楚不能灭秦,非承秦不能立汉。” 前半句“非张楚不能灭秦”,意思是说,在秦朝的末日钟声里,如果没有楚地出来的这帮人,反秦的烽火是烧不
从《尚书》里“不可不监于有夏,不可不监于有殷”的郑重告诫,到司马光编纂《资治通鉴》时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的明确追求,中国历史从来不是一串孤立的朝代年号,而是一条在借鉴中成长、在传承中突破的鲜活长河。古代政治家们总说“以古为镜”,这面镜子照见的不只是前朝的兴